环球快讯:《王安石传》:家庭教育的真谛,在于画下三道红线

发布时间:2023-07-03 23:05:08
来源:个人图书馆-zhp001007

一年一度的考试季已经到来,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总能看到各类媒体宣传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他们聪慧而不骄傲、成熟而不世故、热情而不放肆。

他们的成长,除了个人天赋和学校教育外,家庭教育同样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

【资料图】

知乎上有人提出过一个问题:到底怎样教育孩子,才是真的为孩子好?

其中一位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让人瞬间通透:真正的为孩子好,既不是惯着孩子,也不是一味打击……在真心感受理解孩子前提下的引导和约束。

的确,在家庭教育里,父母在理解孩子的前提下划定“红线”,告诉他们哪下可以做、哪些不可以做,可以说是孩子建立个人世界观关键时期的唯一参照物。

那么,作为“过来人”的父母,应该给正在成长的小神兽们画下哪些不可逾越的“红线”呢?

读完同济大学副教授崔铭的《王安石传》,回顾王安石青葱少年时期所受教育,也许能让我们有所感悟。

在鸡毛蒜皮满天飞的家庭教育里,与其追求面面俱到,倒不如先画下这三条红线,对孩子来说或许才是最好的。

王安石出生在临江的一个温暖幸福、书香洋溢的大家庭。父亲担任临江军判官,母亲也受过良好的教育。

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,作为家中第三个孩子,王安石从小就展出了惊人的聪明才智。

也正是自己天自聪颖,在临江成长时期,王安石求知欲和自信心不断增长,但也逐渐变得恃才傲物、桀骜不驯。

有一年春天,王安石和几位亲戚相约赏春。

面对翠绿的山岗和成千上万的杜鹃花,少年王安石诗兴大发,开始舞文弄墨。

但是年纪轻轻的小孩,即使充满才华,但由于缺乏生活阅历,又能做出什么优秀诗句呢?

在亲戚们看来,王安石的诗句就是无病生吟的伤春惜春之作,毫无内涵可言,有的亲戚甚至开始嘲笑和讽刺起来。

可锋芒毕露、好胜争名的少年王安石,彼时以为自己可以和天地比高,与日月争辉,根本不把亲戚们的“反向教育”放在眼里。

这样的心思又怎会逃过自己父亲的眼睛,王安石的父亲希望年纪轻轻的王安石能够不要荒废自己的天赋,不要把精力浪费在华而不实的辞藻上,更不希望看见儿子有一些能力就沾沾自喜。

因此,父亲直截了当点出王安石“治学之志不纯”的问题,告诫他不能只知道以文章优劣向背,不去体悟文人话语中的深刻内涵,更不能整日只知道外露才华。

受到父亲教育的王安石也顿悟,他不再沉迷于显露自己锋芒的才气,而是转为潜心做学问,在圣贤书中学习做人做事。

林语堂先生曾说:“腰有十文钱必振衣作晌……与朋友相聚便喋喋高吟其酸腐诗文,与人交谈便偖刁言以逞才。”

如今孩子们小小年纪便身怀各种技能,身为父母的我们也非常乐意让他们展示自己。但所谓的“年少轻狂”,像王安石一样的恃才傲物在这些少年身上更可能存在。

我们能理解想表现是孩子的天性,但不妨告诉孩子:锋芒毕露也许赢了一时,但无法赢得了一世。

有一天,年轻的王安石听到同县一个神童的事迹。

一个出生在世代种地的农家小孩,名叫方仲永。到五岁时,从没碰过笔墨的仲永突然想要纸笔。

家里从没有读书人,当然没有这些东西,仲永的父亲只好去问邻居借。谁知道刚拿到纸币的仲永一挥而就,一首表达奉养父母之情的诗跃然纸上。

从此,不管谁指着东西让仲永作诗,他都能立即写出来。随着仲永的才华逐渐传播,越来越多的人请他作诗,个人名气也越来越大。

这一日,方仲永来家中做客,王安石随时生出一番比试之心。王安石的舅舅便出了一道题目,仲永一如既往,思考片刻完成诗作。

可当王安石读了方仲永的诗句后,不免大失所望。心想:农家子弟不过如此,自己不好好读书,写的诗句水平也就这样,我自己写得比他好多了。

想到这里,嘴角不自觉浮上一丝轻蔑自得的微笑。那一刻,王安石觉得自己的才华远胜于他,根本看不起这个所谓的神童。

方仲永父子走后,王安石父亲有意无意地说:方仲永以前的诗写得比现在好多了,现在却越来越差,关键时他父亲不懂培养教育。像仲永这样的神童,不好好读书尚且不行,何况我们普通人呢?

王安石父亲的话看似是感慨,实际上也是对王安石的告诫:

家庭教育是一条纷繁复杂、充满荆棘的道路,从来不会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。

但有一点希望是无可置疑的: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。

这样的家庭教育注定不会轻松,需要家长眼光长远,用责任、细心和耐心,护航孩子不断成长。

愿每个孩子,都活成自己,用闪亮的人性树起一座丰碑,在五彩斑斓的生命旷野上点燃属于自己光芒。

主播 | 北辰,金牌主播,心理专家,公众号:北辰在找你。

更多相关文章